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
我們談論的不只是咖啡館
咖啡館跟咖啡幾乎是每個生活風格媒體必談跟必寫的題目,光是今年剛過去的八月及九月,談論咖啡館/咖啡專題的雜誌媒體就不少,那小日子又何必在大家一窩蜂談完的十月,又發了一刊咖啡的主題呢?
雖不盲目跟隨趨勢做報導,但因為總能提出不同的觀察,我們也從不避諱與其他刊物做類似的題目。近日咖啡館又再度蔚為顯學,我們認為,跟什麼工業風的文青裝潢走紅無關,跟創業的流行無關,而是跟「態度」及「風格」有關。風格及態度在咖啡館的細節處處呈現,在咖啡館的主人、去咖啡館工作的人們裡彰顯,所以,小日子談論的不只是咖啡館而已。
這次專訪到當代最重要作家之一駱以軍,擁有豐富的在咖啡館駐點寫作的生活經驗,現常落腳於一間他口中「充滿廢材氣息」的咖啡館。他所謂廢材,並不是毫無出息,而是不願受成規限制、做自己的氣息。樂團1976的阿凱跟我們聊到他的咖啡館,說「不欣賞純粹因為利益而產生的進步。美好的生活,應該是讓人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」
顏社的老闆迪拉胖,在嘗試發行雜誌、挖掘饒舌歌手、經營唱片品牌等,現在開了一間咖啡館,把所有努力過的痕跡與成績,看似隨意、但實則華麗又慎重的展示。如果請長輩們列一個「不務正業」的Checklist,上面的事情迪拉胖大概都幹過了。我跟迪拉胖是學生時代就認識的好友,這麼多年來他從未改變初衷,對於目標及細節的龜毛堅持,在他的咖啡館、同時也是他的辦公場域裡處處展現。
所以說,我們談論的不只是咖啡館或咖啡,而是一種態度。駱以軍的「廢材」、阿凱口中的「不願改變及進步」、迪拉胖的「不務正業」,以往都是負面詞彙,然而在這個時代,價值已不是二元的分別,不是非黑即白、成功=賺大錢,不跟上進步=失敗。能找出自己的執著與風格,反而是真正亮眼的點。
臺北沒有像維也納林立著百年的咖啡老店,但我們的咖啡館,卻更能顯現這個城市與人的變遷,更有當代生活的風景與滋味。